文章详情
《人民政协报》于9月4日发表中国海外集团董事长周勇专访文章,全文如下:
企业人语
港澳中资企业具有来自内地、扎根港澳、面向国际的特点,经过国际化市场环境长期锤炼,具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和良好的管理能力,同时熟悉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发挥两个方面的独特作用:一是利用中资企业在港澳国际化经营经验及所在区位优势,充当“超级联系人”角色,发挥国家战略实施的桥头堡和先锋作用;二是依托港澳中资企业的独特优势,充任运动员角色,直接作为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资主体,进一步将其打造成为全面走向国际市场的拓展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勇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成绩斐然,中央企业功不可没。对于这些企业的“掌门人”而言,他们的个人命运与这场几乎创造了世界奇迹的国家“创富史”密不可分。“能够赶上这个伟大的时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幸运和幸福。”22年驻港工作,让湖南人周勇的湘腔少了很多,粤语发音几近标准。
中国海外集团与改革开放渊源深厚。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喜讯传来,国家建委迅速行动,积极谋划“走出去”。1979年6月,中国海外集团在香港应运而生。“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海外集团的今天。”说这番话时,周勇满怀深情。
国字头小商号的“发家”宝典:在充分而残酷的竞争中稳得住!
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中国海外集团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并以卓有建树的企业运营,礼赞改革开放的伟大国策和激情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海外集团就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一个样本,光荣属于企业,成就属于国家。
作为隶属于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的港澳业务运营平台,中国海外集团经过39年不懈努力,从一家以20万港元开办费起家、实际到位注册资金17万美元(按当时汇率折算为100万港元)的小商号,经过坚持不懈的拼搏奋斗,发展成为总资产达到8145亿港元、净资产达到2638亿港元的大型现代国际化企业集团。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海外集团旗下已经拥有了五家香港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3500亿港元。
能有这样的成绩,在周勇看来,一方面受惠于香港高度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完善的社会法治和活跃的资本市场,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长期在香港市场打拼,逐步调节并树立了市场化竞争的思维观念和运作方式,实现了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的有机结合,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在这个强手如林的国际化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到目前为止,我们在香港、澳门累计建造屋宇面积近2000万平方米,平均每15个香港人、每8个澳门人就有一个人住在我们建造的房子里。”这样的成绩令周勇和他的团队很有成就感。
另一方面,上世纪90年代末的住房制度改革,开启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大幕,新世纪之初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掀起了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浪潮。面对这轮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中国海外集团顺势而为,乘势而进,将投资重点开始向中国内地进行战略转移,不断把自身在港澳市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输送内地,成功分享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市场机遇,打造了市场驰名的“中海地产”“中建国际投资”“中海物业”等业务品牌,实现了公司的快速扩张和跨越式发展。
1994年,毕业于长沙工程兵学院的周勇加入中国建筑总公司。1996年,他被派驻到中国海外集团工作,一干就是22年。
用周勇的话说,他人生中最为精华的岁月都是在中国海外集团的忙碌中度过的。在这期间,虽然也经历了很多“好事”,但也亲身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两场令人惊心动魄的重大危机,耳闻目睹了许多公司特别是一些非常知名的公司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其情其景,周勇至今历历在目。他由此感到,市场竞争既是公平的,也是残酷的,在重大系统风险面前,很难有人能幸免於难。企业要实现良性发展,必须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同时,还必须在面临严峻的内外部挑战前,带好队伍,稳定企业。
“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期间,相对于采取减薪、裁员方式缓解经营压力的普遍做法,我们坚持‘不裁员’‘不减薪’。当年,公司仅承建业务在香港聘用的本地员工就接近3700人,还有1000多家合作分包商,提供工作岗位合计超过2万个。公司提供工作岗位和薪酬待遇保障,无疑是给大家吃下一颗‘定心丸’,激发了大家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工作热情。经过上下齐心,共同努力,攻坚克难,公司当年经营业绩实现逆势增长,创造历史新高。”至今忆起这段往事,周勇依旧兴奋不已。
对于生长在香港的国企而言,只有“融进来”才能“走出去”
当前,中国经济面对异常严峻的内外部发展形势,特别是外向型企业,存在很多意想不到的机遇与挑战。应如何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长期处于中国对外开放最前沿,周勇认为,只有真正“融进来”,才能更好“走出去”。
据周勇介绍,中国海外集团生在香港、长在香港,在港澳地区和内地已建立深厚的市场根基,形成了统筹“海外内地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综合能力。在近40年如一日深耕港澳市场的过程中,企业在克服挑战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经验。其中,周勇认为,最值得总结的一个体会是,只有真正“融进来”,才能更好“走出去”。
首先要遵守当地法律法规。“以香港为例,法制精神是香港的核心价值之一,无论政府、机构还是个人都非常重视程序、规则,法制观念深入人心;同时,香港也是一个十分注重效率的城市,我会经常鼓励员工,大家一定要注重速度,追求质量与效果,要跟上‘香港速度’,但前提是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诚信专业、合规经营。”周勇表示。
其次要加强属地化建设。“如果沉不下心、扎不下根,‘走出去’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人才队伍的属地化建设,只有真正地实现了人才的融入、融合,属地化发展才算有了根基。我们在这方面深有体会,并坚持身体力行。公司积极推行属地化经营战略,一直坚持从招聘、培养、激励等多方面着手,不断完善本地员工的选拔、培养体系建设,一视同仁地为本地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实现由专业到管理、由基层到高层的广阔职业发展。目前,集团在香港地区的员工总数为7154人,其中,本地员工6907人,外派员工247人,本地员工占比高达96.5%;澳门地区员工总数807人,本地员工734人,外派员工73人,本地员工占比高达91%。在香港,公司所属的建筑地盘平均每日开工人数约1.5万人,占香港所有建筑地盘总开工人数的1/8。从另一个侧面看,我们的一举一动,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荣誉和责任。”周勇这样说。
“另外,在多年发展中,我们培养了一大批忠诚服务的本地骨干人才和领导人才,服务超过30年的香港员工就有12人,这些人对公司而言,真的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对本地员工而言,也是一面镜子。旗下上市公司高管层面、集团各驻港单位的负责人层面,都活跃着本地员工的身影。”周勇表示。而对于外派员工,周勇说,他们必须要过三关:语言关、风俗关、生活关:只有说当地话,才好办当地事;要了解、熟悉、掌握、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调节当地的饮食口味与生活习惯。为此,公司还积极开展了粤语工作坊等活动,帮助外派员工尽快熟悉粤语环境,交流粤语学习心得,更快地融入香港。
第三要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周勇认为,企业进入一个相对陌生的市场,单打独斗存在很高的风险,但如果能和当地公司强强联手,取长补短,则可以少走弯路,少交学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海外集团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与其他企业尤其是当地企业的合作史。
在商言商与在商言政相辅相成:做好内外市场的“超级联系人”
作为央企负责人,如何看待央企在现阶段承担的任务?
在周勇看来,在商言商与在商言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从公司层面来说,中国海外集团作为驻港中资企业,要不忘初心,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成为“一国两制”实践的坚强力量。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中央对港澳工作方略,自觉做好四个“表率”,即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积极作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方面的表率;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表率;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表率;抓班子,带队伍,树立中资